文章正文
女德班与何式凝——女性的殊途同归
作者:管理员    发布于:2014-09-12 18:25:39    文字:【】【】【
摘要:呼和浩特婚姻家庭诊疗预约热线:0471-6686529

最近有几篇文章冲击眼球。一是新媒体女性发布的《叶二娘东莞手记:女德馆的日与夜》,二是两篇在微博流传的香港何式凝教授访谈。都与“到底应该怎么做女人”有关。

近年国学大火。仿佛一夜之间,国人大彻大悟,还是老祖宗的东西最好。把孩子送到私塾,从四书五经学起。小孩子不再背乘法口诀表,改背《弟子规》。净空法师是最推崇弟子规的,零散地看过他一些讲座视频,鼓励家长要让孩子从小读《弟子规》。国学教育越来越火,大概与他老人家的影响力不无关系。

我喜欢中国古典文学,小的时候,背过《三字经》、《千字文》,背过许多古诗古文。不过,古文学不等于国学,目前大热的国学,主要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伦理体系。而女德教育,主要是儒家思想里关于两性关系、女性在家庭中位置的部分。

叶二娘是新媒体女性的成员,她到东莞参加了女德班课程,归来后详写了这篇记录。女德班是免费的,提供食宿。参与者从16岁到54岁不等,有人高呼不成为贤妻良母不回家——学员入住时,有义工在门口迎接,九十度鞠躬,口称家人好。这些义工也都是往期的女德班学员。

而女德班的教育理论,大致分五个部分。第一,男主外,女主内,男人做大事,女人要在家里相夫教子,奉养公婆,包办家务。第二,女人要谨守德容言功,要端庄,不能浓妆艳抹,要会做饭,还要有才艺。第三,不生孩子和离婚都有违妇德。第四,要做善事(主要是捐款支持国学教育)。第五,无我利他,逆来顺受。

为了让学员更好地接受这些理念,女德班还请了一些模范女人来演讲。看看她们是如何示范的。

一位女德代表、全职太太发言:“我哪有什么诀窍,就是听话顺从四个字。从小听父母的话,结婚后就听丈夫的话。丈夫让干啥咱就干啥,丈夫不让干啥咱就不干啥。……哪有男人的责任,都是女人的责任。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……我的四项基本原则就是‘打不还手,骂不还口,逆来顺受,坚决不离婚’。丈夫不是在打骂,是在成就你。把一个傻乎乎的女人培养出来,那能叫骂吗?不算骂。……叠床、做饭、收拾屋子,那是女人最本分的事,做不好就是你的失责。……丈夫出去的事情已经自己做了,回家的事我就全部‘包圆’。如果你让一个男人回家还刷锅,他还能有精力做大事吗?……别人问我的快乐我的幸福是什么,丈夫最快乐的事就是我快乐的事,丈夫最幸福的事就是我幸福的事。”

从她的讲述里,女德就是称职地将自己变为男人的附属,甚至是奴隶;女人的本分就是家庭服务员,并且需要绝对服从主人,不能提出异议;如此,就是女人最大的成功和幸福。

另一位发言者,自身是企业董事长,她讲述自己在哺乳期如何做女人:“从做月子的第7天我发现丈夫抽烟的背影很郁闷,从那天起我就一人包揽了所有的家务。哪怕儿子半夜哭醒十几次,我也是自己照顾。为了怕起身影响丈夫的睡眠,我每个晚上都是坐着睡……我给自己的规定是每天早上5点起床干完所有的家务,一定要在两父子睡着时候就把所有活干完,让他们醒来就能吃上饭,醒来就被陪伴。晚上,丈夫就算再晚回来,房间的灯也会一直亮着等他。我一定不会在老公没回来之前,就让自己睡着。他的脚步声在楼梯响起,我就已经倒好了热茶。”

即便已经是普世意义上的成功女性,她依然谨守女德,并且在生理弱势的哺乳期依然伺候丈夫。同时,完全看不出丈夫对刚刚生育的妻子尽到了照料义务。

接下来的集体忏悔仪式则更有戏剧性。学员纷纷上台讲述自己的婚姻故事。她们争相表示,丈夫出轨,都是自己的罪过,是自己没有做好女人。自己竟然还想和丈夫离婚,简直不是人,是畜生。

女德班最后以号召大家捐款消业、创造幸福人生结束。学员纷纷表示要带更多人来参加,弘扬传统文化。

——这是东莞女德班的写实。这类女德教育班,在全国各地方兴未。不难看出,女德的核心依然是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。在许多国学班奉为经典的王凤仪善人的书里,也提到不少女德的例子,譬如公婆虐待媳妇,而媳妇从无怨言,几十年后公婆终于转性,认为媳妇是贤妻良母,等等。

对此,叶二娘的总结十分干脆:“女德馆代表了一种惯常的解决思路:将女人的境遇归咎于女人自身;让本已弱势的女性更加顺从和拒绝反抗,变得更加弱势;同时,利用女人的不利处境继续盘剥她们。”

问题是,听上去如此封建与荒诞的内容,何以如火如荼地在中国蔓延,并且受到女性的拥戴?这是中国女人的一条出路吗?说服自己坦然受虐,将一切不幸归结为女人自身的罪业,并且用更卑微的方式迎合男性,直至奴隶的角色获得对方的高度认可,巩固婚姻。这种斯德哥尔摩式的女德教育,令女性从本就弱势的地位成为彻底的附属。女性——为何反而是女性,会欢迎这样的洗脑?

这种自我贬抑,仿佛是中国女性的一次自我阉割,将人的部分阉割掉,剩下只有性别本身。而在国学与传统的语境里,女,本来就是男性的附属,所谓女德,就是如何成为出色的附属。成为附属能带来一些好处——譬如获得男性的资源。在高度物化的时代,许多城市女性即使没有“女德”,也很乐于成为附属。丈母娘抬高房价是一个时代笑话。然而女方要求男方付出巨大的物质代价来换取婚姻,却是今天依然在发生的现实。

围绕这个现实所弥漫的,是中国女人的绝望感。对婚姻,对自我命运的绝望。走出绝望当然有很多正面的道路,学习自爱、独立,创造自己的价值,能够活出女人真正的风采,但代价是——需要自己承担成长的责任,摆脱古老的受害者意识。恰恰是这样的道路,比说服自己受虐更难。因为风险巨大,有可能,会失去男人的爱,婚姻会瓦解,那种对未知风险的恐惧,让部分女人选择了重归传统伦理——无条件逆来顺受,至少不用去面对那份绝望。成为出色的奴隶,就能避免被抛弃。这条路比女性独立要容易得多了。

而何式凝教授的理论,则像是路的另一条分叉。她是香港著名的性学家,出版过自传,提倡多边关系,以及女性不要将婚姻视为出路。同时她身体力行,保持多边关系,作风大胆,颇受争议。

在自传里,她写了自己过去几十年的重要情感生活。与同性恋男友相处三十年,其间,该人一直另有男友。何忍受他常年的冷落与无性关系,同居时甚至被他与男友做爱的声音吵醒,依然要忍,最后忍无可忍的爆发点是,当她如常赴对方家宴时,发现自己平时坐的位置被男友的男友坐了,而他的母亲还给那男人夹菜,表示认同他们的关系。她没有位置了,这段情黯然结束。

访谈里略带煽情地描述她的坚持:他来来去去,她始终守候,为了爱人,她做了能做的一切,她开始去研究男同性恋,又试图去尝试最前卫的多人伴侣关系,“我一定要想出一种方法,去justify我去爱一个我不该爱的人。”
我并不是一个道德观念保守的人。某种程度上,我觉得多边关系才是人的本性,真正一对一的亲密关系需要高度自律,那是一种选择,不是必然的本能。多边关系和单一关系并无二致,只要参与者都能接受,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。虽然社会伦理会冷眼待之,但这纯属私事,别人无权说三道四。至于婚姻,当然,今时今日,一个女人不结婚,也可以活出自我价值。剩女只是男权社会语境下的标签。内心足够清明,自可不用理会。

我感到吊诡的不是何教授的理论,是她的态度。

三十年青春,对于一个女人来说,实在不易。同妻进入大众视野还只是近年的事。何做了三十年同妻(虽无婚姻之份),说没有痛苦,是不可能的,她也并未掩饰。问题是,她是否出于对痛苦的防御(而非真正的觉醒),发展出了多边的理论。正如她自己所说,“我一定要想出一种方法,去justify我去爱一个我不该爱的人。”

两者的区别在于,前者是为了逃避痛苦,后者是为了享受生命。前者依然是在受害者的位置上,只是发展出了一套自我合理化、以及报复加害者的方法。对于女性期望的一对一的亲密关系,何表示:如果你一定要寻找一对一的关系,要么你真的很强,要么你一辈子痛苦。这话语里的潜台词是:女人承受丈夫出轨背叛的痛苦,是因为你太弱。而如何对抗这种弱势带来的痛苦呢?何的答案是: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嘛,多找几个。

提倡多边关系的同时,何很强调爱的本质不应是互相限制。访谈中她说:“(假如你发现自己真的不是对方最重要的人,怎么办?)那你就要问问自己,如果不是,还有没有意义。很多人是觉得,如果不是第一,我就不要了,byebye!我觉得这样好廉价。为什么那么肤浅和俗套。……如果你真的爱他,最重要的是什么,是他开不开心,而不是他没有跟你的方法生活。”
提倡多边关系的女人,居高临下地批判女人对亲密关系的正常诉求为肤浅和俗套,最后又回到“无条件的爱”近乎宗教式的虚无里。这种语境里的吊诡,其实和女德班殊途同归。如果说女德班是通过训练自己成为奴隶、矮化女性来维持婚姻,那么何就是在提倡用多边关系压抑女性对亲密感的正常诉求,并且加上了另一种枷锁。前者用道德奴役女性,后者用反道德压制女性。两者都解答不了女性在亲密关系里最深的痛苦。前者是麻醉剂,后者是蒙眼罩,款式比较时髦而已。

两性关系的缔结,必须出于自由意志,方能有深度的亲密。出于自由意志进入一对一的关系、并且始终能够相看不厌的,的确是少数。更多的人渴望却没有能力。发展多边关系并不足以处理在亲密关系里的问题。事实上,多边关系是个伪命题,你有十个情人,我也有十个情人,但我们相处时,关系只存在于你我之间,期间发生的问题,都只能从自我内在去处理。

不论是看上去给村妇洗脑式的女德班,还是高知的何教授,我都没有看到处理问题的希望。到底应该怎样做女人,在五花八门的答案里,你选择什么,什么就成为了你。

呼和浩特婚姻家庭咨询师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2006~2022   内蒙古支点心理咨询中心    蒙ICP备19000160号 
咨询电话:0471—6686529     微信客服18047123132     客服QQ:641101130    地址:呼和浩特市呼伦南路好望角18层1815室